Document
拖动滑块完成拼图
个人中心

预订订单
商城订单
发布专利 发布成果 人才入驻 发布商标 发布需求

请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有机会获取IP积分或其他奖励

投诉建议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龙图腾公众号
首页 专利交易 IP管家助手 科技果 科技人才 积分商城 国际服务 商标交易 会员权益 需求市场 关于龙图腾
 /  免费注册
到顶部 到底部
清空 搜索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利喜报 > 东北大学王建斌获国家专利权

东北大学王建斌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东北大学申请的专利一种第二相强化铜合金的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9525495B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11-07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411719490.0,技术领域涉及:B22F3/115;该发明授权一种第二相强化铜合金的制备方法是由王建斌;张元祥;王洋;方烽;李成刚;李振垒;王国栋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4-11-28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一种第二相强化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第二相强化铜合金的制备方法。主要步骤是将熔炼铜合金通过中间浇入两个定径水口,水口出口处设计喷环。喷环将高速气体和固相粉末喷出后均匀分散液相合金,固相充当冷却剂和形核剂,分散的固液混合物在旋转的沉积盘上凝固成锭坯。凝固过程在低于3000Pa的负压环境中进行,消除凝固疏松和缩孔。最终锭坯中存在均匀的第二相颗粒,极大提高基体强度、耐磨性能。

本发明授权一种第二相强化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第二相强化铜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用双真空舱封闭结构装置实现负压环境喷射:所述双真空舱封闭结构装置分为熔炼舱、中间包舱和喷射沉积舱,中间包舱连接熔炼舱和喷射沉积舱,通过浇注插板阀实现连通和隔离;熔炼舱设置熔炼钢包,可升降的中间包在舱外预热到温后放入中间包舱内;熔炼舱连通高真空泵组,熔炼舱真空度≤5×10-2Pa;喷射沉积舱单独设置高抽速真空泵组,维持喷射气体输入条件下的环境压力≤3000Pa; 步骤2、通过熔炼舱实现铜合金的真空熔炼和成分调控,基体合金为高比例铜合金,包括锰铜白、镍锡铜或钛铜中的一种; 步骤3、将步骤2熔炼后的铜合金溶液控制过热度为+40~100℃,关闭中间包舱密封门,由熔炼钢包进行底吹氩脱渣脱气处理,打开控制阀a,关闭浇注插板阀,中间包舱密封门打开,将预热至1000℃以上中间包装入,中间包舱与浇注口位置连接完成,炉盖关闭,高抽速真空泵组开始抽真空至3000Pa以下,此时熔炼舱充保护气体至0.02MPa后停止充气,然后打开喷射沉积舱的控制阀b和控制阀c,由高抽速真空泵组维持环境压力≤3000Pa,熔炼钢包倾翻浇注,铜合金溶液经中间包挡渣机构后,夹杂物被充分吸附,液位到达设定高度后保持稳定; 步骤4、第二相颗粒表面改性:第二相颗粒包括碳化硅、氮化硼、氧化铝、金刚砂、石墨烯、碳纳米管、石墨颗粒中的一种;其中,陶瓷颗粒碳化硅、氮化硼、氧化铝均在液氮中与Cu材质粉末球磨混均,陶瓷颗粒质量分数均在60%以上,磨球材质为超S280不锈钢;陶瓷颗粒粒径为2μm以下,Cu材质粉末粒径为20~30μm,球磨时间24小时以上,促进第二相颗粒表面附着金属粉末,促进第二相颗粒和铜合金溶液的充分润湿;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刚砂及石墨颗粒需要通过金属蒸镀处理提高润湿性; 步骤5、经步骤4表面改性后的第二相颗粒在气固两相流混均预热装置中与惰性气体Ar混合均匀并预热后形成气固两相流,并分两路由两相流管道进入喷射机构,铜合金溶液通过喷射机构喷出,惰性气体Ar将第二相颗粒通过两相流管道吹入喷射中的合金溶液之中,两者汇聚,沉积在沉积坯上; 步骤6气固两相流将喷射机构的两个浇口锭流出的铜合金溶液在喷射沉积舱内充分驱散为均匀液滴,于沉积盘完成沉积坯喷射; 步骤7喷射结束后,顶部温度控制≤Ts-50℃、底部温度控制≤Ts-200℃,取出锭坯后送入1180℃锻造保温炉均温1~3h,然后锻造为方坯或圆坯进行后续加工热处理成件,终轧厚度为3.0~12mm;或者将锭坯直接穿孔进行管材轧制。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东北大学,其通讯地址为:110819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巷11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以上内容由龙图腾AI智能生成。

免责声明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