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蔡昌群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湘潭大学申请的专利一种基于持久发光纳米材料的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5524480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9-12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210526724.4,技术领域涉及:G01N33/533;该发明授权一种基于持久发光纳米材料的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是由蔡昌群;蔡甘萍;陈思宇;陈小明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2-05-16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基于持久发光纳米材料的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持久发光纳米材料的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中所提出的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由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和适体功能化的持久发光纳米粒子Zn2GeO4:Mn2+‑H5N1适体ZGO‑H5N1Apt组成。基于他们对H5N1病毒的同时识别,产生强烈的持续发光信号变化。利用持久发光纳米材料独特的发光特性和印迹聚合物和适体的高选择性,所构建的传感器有效消除了血清样品中自发荧光物质的背景干扰,实现了H5N1病毒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病毒分子印迹传感器的设计和在复杂生物样品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发明授权一种基于持久发光纳米材料的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基于持久发光纳米材料的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磁性Fe3O4纳米粒子为印迹载体进行印迹,洗脱后得到具有H5N1印迹空腔的磁性印迹聚合物,同时合成持久发光纳米材料Zn2GeO4:Mn2+ZGO并对其进行H5N1适体功能化,最后,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材料对H5N1病毒进行识别,磁分离后上清液产生随H5N1浓度变化的PL信号,通过记录该PL信号最终构建所述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 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ZGO的制备及其适体功能化:将MnNO32和ZnNO32·6H2O混合,先后加入300μL浓度为68wt%的HNO3和1mL1molLNa2GeO3,迅速用NH3·H2O将pH值调节至9.0,室温下搅拌1h后转移到聚四氟乙烯高压反应釜中220℃反应4h,水洗干燥得到ZGO粉末;将得到的ZGO粉末分散在NaOH溶液中搅拌过夜得到羟基化ZGO-OH,随后超声分散在DMF中,滴加APTES并在80℃下反应24h得到ZGO-NH2,将活化后的H5N1病毒适体加入到含ZGO-NH2的PBS缓冲液中,37℃振荡过夜,最后用PBS洗至检测不到上清液中适体的紫外信号,得到适体功能化的ZGO材料ZGO-H5N1Apt; 2MIP和NIP的制备:将FeCl3·6H2O、NaAc和聚乙二醇混合,通过水热反应得到Fe3O4纳米颗粒,随后通过加入NH3·H2O和TEOS在Fe3O4纳米颗粒表面包覆一层二氧化硅得到Fe3O4@SiO2,将其分散在含MPS的无水乙醇中,室温搅拌24h得到Fe3O4@SiO2@C=C;取20mgFe3O4@SiO2@C=C超声分散在DMF溶液中,随后加入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和模板病毒H5N1,65℃下搅拌预组装2h,接着,加入交联剂MBA和引发剂AIBN并在氮气氛围下搅拌30min除氧,65℃聚合6h后,得到的产物用体积比为9:1的甲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反复洗脱除去模板病毒H5N1,直到上清液观察不到H5N1病毒的荧光信号,从而得到MIP;非印迹聚合物NIP的制备与上述相同,只是没有添加模板病毒; 3所述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的构建:将制备的MIP分散在PBS缓冲液中,加入待检测的H5N1病毒,在优化的吸附条件下振荡孵育,随后,向上述溶液中加入ZGO-H5N1Apt,并在相同条件下振荡孵育,最后收集磁分离后的上清液,取适量上清液加入比色皿中,在日立F-4600荧光分光光度计上以磷光模式测量并记录其PL强度,通过计算加入H5N1病毒前后上清液的PL强度差ΔIPL评估H5N1病毒浓度,最终构建一种检测H5N1病毒的基于持久发光纳米材料的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 所述病毒分子印迹-适体传感器的检测条件为:激发波长250nm,发射波长:536nm,激发狭缝10nm,发射狭缝10nm。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湘潭大学,其通讯地址为:411105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湘潭大学;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