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武汉华源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郑旭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武汉华源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基于仿真软件的柔性配电变压器可行性验证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9203914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9-05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410936365.9,技术领域涉及:G06F30/398;该发明授权基于仿真软件的柔性配电变压器可行性验证方法是由郑旭;桑子夏;董西婷;邹芹;杨柯震;曾文静;蔡勇;蔡超;唐爱红;尚宇菲;马路路;夏方舟;冷文凯;童泽军;王潜;杭翠翠;陈航;王琪鑫;刘君瑶;蔡杰;雷何;颜炯;侯婷婷;杨洁;赵红生;王怡聪;王思聪;张籍;杨东俊;汪致洵;黄大玮;徐秋实;杨明;王姝;余轶;胡婷;张东寅;荆琳;朱琳红;周慧敏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4-07-12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基于仿真软件的柔性配电变压器可行性验证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基于仿真软件的柔性配电变压器可行性验证方法,首先构建新型柔性配电变压器仿真模型,包括:双绕组变压器仿真模型、H桥换流器仿真模型、三相全桥换流器仿真模型、光伏发电仿真模型、电动汽车充放电仿真模型、直流微网仿真模型、H桥换流器控制仿真模型、三相全桥换流器控制仿真模型、光伏并网和电动汽车并网控制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可行性验证仿真模型,并制定判定标准来判定新型柔性配电变压器的可行性,包括低压侧母线电压偏差、调压范围和直流侧电容电压偏差。该方法旨在分析新型柔性配电变压器的调压、稳压特性以及新能源消纳能力,为新型柔性配电变压器装置的设计和工程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本发明授权基于仿真软件的柔性配电变压器可行性验证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基于仿真软件的柔性配电变压器可行性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 S1:构建柔性配电变压器主电路仿真模型,分别构建双绕组变压器仿真模型、H桥换流器主电路仿真模型和三相全桥换流器主电路仿真模型,将H桥换流器主电路仿真模型串联接入双绕组变压器仿真模型的高压侧,将三相全桥换流器主电路仿真模型并联接入双绕组变压器仿真模型的低压侧,H桥换流器主电路仿真模型和三相全桥换流器主电路仿真模型之间通过受控电压源和受控电流源模拟直流电容器进行连接; S2:构建光伏发电仿真模型,首先构建光伏电池仿真模型,再构建光伏boost电路仿真模型,将所构建的光伏电池仿真模型经滤波电路与boost电路相连,形成光伏发电仿真模型; S3:构建电动汽车充放电仿真模型,首先构建电动汽车电池仿真模型,再构建电动汽车Buck-Boost电路仿真模型,将所构建的电动汽车电池仿真模型经滤波电路与Buck-Boost电路相连,形成电动汽车充放电仿真模型; S4:构建直流微网主电路仿真模型,首先构建直流微网仿真模型,再将直流微网仿真模型封装后接入三相全桥换流器直流侧,形成直流微网主电路仿真模型; S5:构建柔性配电变压器控制电路仿真模型,分别构建H桥换流器控制仿真模型和三相全桥换流器控制仿真模型,所述H桥换流器控制电路仿真模型用于输出H桥换流器的控制信号控制H桥换流器主电路仿真模型,用相同的方法分别构建A、B、C相H桥换流器控制电路,每相电路均包括H桥控制环模块RCcontroller和SPWM调制仿真模型;所述三相全桥换流器控制电路仿真模型用于输出三相全桥换流器的控制信号控制三相全桥换流器主电路仿真模型,所述三相全桥换流器控制电路仿真模型包括控制环模块和SVPWM调制模块; S6:构建光伏并网控制仿真模型,所述光伏并网控制仿真模型包括:光伏MPPT控制模块和PWM调制电路仿真模型; S7:构建电动汽车并网控制仿真模型,所述电动汽车并网控制仿真模型用于生成电动汽车Buck-Boost电路仿真模型的控制信号; S8:将前述步骤构建的仿真模型互联,形成基于柔性配电变压器电磁暂态仿真验证模型; S9:构建柔性配电变压器可行性验证仿真模型,进行柔性配电变压器可行性验证; S10:验证柔性配电变压器的调压、稳压和新能源消纳能力。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武汉华源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430077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徐东路47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