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景玉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聚丙烯装置的挤压造粒生产工艺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6442422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8-22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310465999.6,技术领域涉及:B29B9/06;该发明授权一种聚丙烯装置的挤压造粒生产工艺是由陈景玉;刘春平;李琼;崔璐豪;刘笑宇;英锋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3-04-26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聚丙烯装置的挤压造粒生产工艺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装置的挤压造粒生产工艺,采用的挤压机输出端设置有造粒模板及用于切割产生粒料的切刀,挤压机的输出管线下游连接固液分离器,固液分离器的一侧连接干燥器、底部连接切粒水箱,输出管线上设置有主管路切断阀V2,所述输出管线上连接有能使切刀产生的粒料直接输往切粒水箱的跨线,跨线上设置有旁路切断阀V1;主管路切断阀V2与旁路切断阀V1、挤压机均受控于同一DCS连锁系统,挤压机设置有用以判断产出物料合格与否的判断系统,在该判断系统判断物料不合格时,DCS连锁系统控制主管路切断阀V2关闭,旁路切断阀V1打开,在判断系统判断物料合格时,DCS连锁系统控制主管路切断阀V2打开,旁路切断阀V1关闭。
本发明授权一种聚丙烯装置的挤压造粒生产工艺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聚丙烯装置的挤压造粒生产工艺,采用的挤压机输出端设置有造粒模板及用于切割产生粒料的切刀,挤压机的输出管线下游连接固液分离器,固液分离器的一侧连接干燥器、底部连接切粒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管线上设置有主管路切断阀V2,所述输出管线上连接有能使切刀产生的粒料直接输往切粒水箱的跨线,该跨线上设置有旁路切断阀V1; 所述主管路切断阀V2与旁路切断阀V1、挤压机均受控于同一DCS连锁系统,所述挤压机设置有用以判断产出物料合格与否的判断系统,在该判断系统判断物料不合格时,DCS连锁系统控制主管路切断阀V2关闭,旁路切断阀V1打开,在判断系统判断物料合格时,DCS连锁系统控制主管路切断阀V2打开,旁路切断阀V1关闭; 所述的判断系统通过挤压机进刀风压与切刀转速关系曲线和或造粒模板上的压力参数变化对物料合格与否进行判断; 所述的判断系统通过挤压机进刀风压与切刀转速关系曲线对物料合格与否进行判断时,在挤压机初期生产出了外观合格的产品前提下,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标定其控制函数关系如下: f1=q-0.355n+0.797, 其中, f1——进刀风压,MPag, q——进料量,th, n——切刀转速,rmin, 控制系统记录f1、q、n的数据,在60秒内每隔1秒统计1次,分别对应统计为数集F={f1m|m=1,2,3……59,60},Q={qm|m=1,2,3……59,60},N={nm|m=1,2,3……59,60}, 设f1m’=qm-0.355nm+0.797,F={f1m’-f1m|m=1,2,3……59,60},其变量服从X~N(μ,σ2),若数学期望μ14,或方差σ20.45,则认为此时存在生产工况偏离大,有生产出不合格粒料的风险;此时通过DCS连锁系统,打开跨线切断阀V1,关闭主管路切断阀V2,同时发出警报; 所述的判断系统通过造粒模板上的压力参数变化对物料合格与否进行判断时,在造粒模板上设置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由多个压阻传感器组合构成,与DCS连锁系统电信号连接,实时检测造粒模板表面各处的分布压力; 对每个压阻传感器独立编号,将其编号记录数据集W={w∣w=1,2,3,……n},同一时刻,每个压阻传感器传回的压力均记录为对应数据集T={tw∣w=1,2,3,……n};如果数据集T的标准差高于0.24,即标记数据u=1,否则标记数据u=0;压阻传感器每隔1秒记录一次数据,以1分钟内数据之加和为,若数集12则认为切刀与造粒模板之间压力不均匀,有产生废料的风险,此时通过DCS连锁系统,打开跨线切断阀V1,关闭主管路切断阀V2,同时发出警报。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315103 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院士路660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