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跃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陈翠勤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桥跃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并网逆变器的失效检测方法、电子设备、介质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20121973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7-25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510592747.9,技术领域涉及:G01R31/327;该发明授权一种并网逆变器的失效检测方法、电子设备、介质是由陈翠勤;陈东海;郭瑭瑭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5-05-09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并网逆变器的失效检测方法、电子设备、介质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网逆变器的失效检测方法、电子设备、介质,包括:通过锁相环获取电网过零点相位,并计算第一反激Mos管的开通时间;根据开通时间控制第一反激Mos管开通,使变压器初级线圈储能;当第一反激Mos管断开,变压器次级线圈整流输出电压,经折叠桥给目标电容充电;当一个开关周期内,目标电容两端的电压大于保护电压阈值,则继电器没有粘连;反之,继电器粘连;和或,第一反激Mos管开通,使变压器初级线圈储能,经互感器输出电流并实时监测反激电流;当第一反激Mos管断开,变压器次级线圈整流输出电压,经折叠桥给目标电容充电;当一个开关周期内,反激电流小于保护电流阈值,则继电器没有粘连;反之,继电器粘连。
本发明授权一种并网逆变器的失效检测方法、电子设备、介质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并网逆变器的失效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锁相环获取电网过零点相位,并计算第一反激Mos管的开通时间; 设置保护电压阈值,根据第一反激Mos管的开通时间控制第一反激Mos管开通,使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储能;当第一反激Mos管断开,变压器的次级线圈整流输出电压,经折叠桥给目标电容充电;当一个开关周期内,目标电容两端的电压大于保护电压阈值,则继电器没有粘连;当目标电容两端的电压小于保护电压阈值,则继电器粘连; 和或, 设置保护电流阈值,根据第一反激Mos管的开通时间控制第一反激Mos管开通,使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储能,经互感器输出电流并实时监测反激电流;当第一反激Mos管断开,变压器的次级线圈整流输出电压,经折叠桥给目标电容充电;当一个开关周期内,反激电流小于保护电流阈值,则继电器没有粘连;当一个开关周期内,反激电流大于保护电流阈值,则继电器粘连; 其中,所述方法基于失效检测电路实现,所述失效检测电路包括: 第一反激Mos管Q1合闸,变压器TRAN1的初级线圈储能;当第一反激Mos管Q1管断开后,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经变压器TRAN1的次级线圈、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整流输出为类正弦的馒头波;馒头波经折叠桥进行翻转,输出正弦波以给目标电容充电;目标电容即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的两端并联有继电器K1; 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连接,第四二极管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二极管D5、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放大器Q4的基极连接,放大器Q4的集电极输入+12V电平,放大器Q4的发射极输出HV-电平,+12V电平经反向器U2将T1处的电压从低电平翻转为高电平,反向器U2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相连,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入光耦U3的第一端口,光耦U3的第4端口与+3.3V电平连接,光耦U3的第3端口分别与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连接,第九电阻R9接地,第十电阻R10输出折叠桥过压保护电平HB_OCP,光耦U3的第二端口与第五电阻R5、第五反激Mos管Q5的漏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四电阻的一端与第五反激Mos管Q5的栅极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收DSP芯片输出的HB_Change信号,第五反激Mos管Q5的源极经第六电阻R6输出电压HV+; 互感器TRAN2经第八二极管D8、电阻R21输出反激电流IP接入比较器U1的负输入端,保护电流阈值I_Ref经电阻R22接入比较器U1的正输入端,比较器U1的输出端经电阻R23、电阻R24分流输出反激过流电流I_OCP。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桥跃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311215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街道利一路188号天人大厦浙大研究院数字经济孵化器10层1001室-2;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