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合信创展科技有限公司石少雄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福建合信创展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纳米扩散板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9617742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7-04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510159190.X,技术领域涉及:F25D1/02;该发明授权一种纳米扩散板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是由石少雄;邱冬亮;石少斌;狄建华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5-02-13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纳米扩散板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扩散板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扩散板冷却领域。包括隔热筒,隔热筒的内部中间处设置有过渡板,过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冷却管,过渡板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对过渡板上的板材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本申请在使用时,将冷却管的进水口与外接冷水管对接,冷水流入冷却管,由于其S型设计,冷水能够循序渐进地对过渡板上的板材进行冷却操作,并通过启动伺服电机,使第二驱动杆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且通过皮带使得第一皮带轮带动第一驱动杆旋转;在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转动的过程中,叶轮也随之旋转;叶轮的转动不仅促进了冷却介质的流动性,还增加了空气或其他冷却介质与板材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效率。
本发明授权一种纳米扩散板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纳米扩散板冷却装置,包括挤出筒(1),所述挤出筒(1)的输出端设置有挤出框,所述挤出筒(1)的对接口设置有隔热筒(2);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筒(2)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密封盖(3),所述隔热筒(2)靠近挤出筒(1)一侧的密封盖(3)固定连通有对接框(4),所述隔热筒(2)的内部中间处设置有用于过渡板材的过渡板(5),所述过渡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冷却管(6),所述过渡板(5)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对过渡板(5)上的板材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7); 其中,所述冷却机构(7)包括设置于过渡板(5)底部两侧的第一驱动杆(71)、第二驱动杆(72),所述第一驱动杆(71)的两端均设置有与隔热筒(2)内壁固定连接的支撑座(73),所述第一驱动杆(71)、第二驱动杆(72)的外圆面均固定连接有叶轮(74),所述第二驱动杆(72)的一端设置有与隔热筒(2)内壁固定连接的伺服电机(78),所述第一驱动杆(71)外圆面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皮带轮(75),所述第二驱动杆(72)外圆面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皮带轮(76),所述第二皮带轮(76)与第一皮带轮(75)的外表面共同套设有皮带(77);所述冷却管(6)呈S形盘旋于过渡板(5)的底部,且所述冷却管(6)一端贯穿隔热筒(2)的底部并固定连接有连接套,所述冷却管(6)另一端盘旋固定于过渡板(5)的末端; 所述隔热筒(2)内顶部设置有用于对过渡板(5)上的板材进一步冷却的辅助机构(10),所述辅助机构(10)包括固定连接于隔热筒(2)内顶部的限位框(107),所述限位框(107)的两端均设置有与隔热筒(2)内顶部固定连接的限位座(101),所述限位座(101)的内部中心处转动连接有螺杆(102),所述限位座(1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03); 所述固定杆(103)与螺杆(102)的外圆面共同设置有滑动组件(105),所述滑动组件(105)包括螺纹连接于螺杆(102)外圆面的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底部设置有与固定杆(103)呈滑动连接的滑套,且所述滑套与螺纹套共同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滑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滑套通过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有吹风斗(106),所述螺杆(102)靠近限位座(10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104); 所述吹风斗(106)的内部中间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1),所述固定板(11)的两侧均设置有与吹风斗(106)内壁铰接的挡板(13),所述挡板(13)与固定板(11)共同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12); 在利用冷却管(6)对过渡板(5)上的板材进行持续冷却的过程中,冷却管(6)中的冷水吸收一定热量升温后,从另一端出口流出,而后持续不断地水流冲击扇叶(144),进一步加速转杆(141)的转动,从而使得扇叶(144)的冷却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福建合信创展科技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364302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高新区岩前园区思明大道137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