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苏鑫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申请的专利基于下垫面功能和耐受能力的网格尺度流域洪涝韧性评价方法和系统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20012663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7-04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510475027.4,技术领域涉及:G06F30/28;该发明授权基于下垫面功能和耐受能力的网格尺度流域洪涝韧性评价方法和系统是由苏鑫;王欣怡;颜冰;王磊之;李伶杰;王银堂;鲁佳慧;刘勇;胡庆芳;王莉莉;张野;胡鉴闻;雷发楷;刘创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5-04-16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基于下垫面功能和耐受能力的网格尺度流域洪涝韧性评价方法和系统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下垫面功能和耐受能力的网格尺度流域洪涝韧性评价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POI数据,通过多层次分类处理获得细分类结果,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计算得到各类下垫面功能权重值;将细分类结果与历史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网格化计算得到网格单元耐受能力值;构建耦合水动力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网格淹没水深和淹没时间数据;计算系统性能曲线,提取韧性特性值,得到网格韧性特性值集合;基于韧性特性值集合计算综合韧性,并结合不同时刻下垫面功能权重值进行空间整合,得到不同时空尺度的韧性评价结果。本发明为城市防洪减灾提供了精确的决策支持。
本发明授权基于下垫面功能和耐受能力的网格尺度流域洪涝韧性评价方法和系统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基于下垫面功能和耐受能力的网格尺度流域洪涝韧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POI数据,通过多层次分类处理获得细分类结果;结合预存储的社会经济数据,计算得到各类下垫面功能权重值; S2、将细分类结果与预存储的历史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网格化计算,得到网格单元耐受能力值; S3、基于预配置的耦合水动力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网格淹没数据,包括网格淹没水深和淹没时间; S4、基于网格淹没数据和网格单元耐受能力值,计算系统性能曲线,提取韧性特性值,得到每个网格的韧性特性值集合; S5、基于韧性特性值集合,计算综合韧性;结合各类下垫面功能权重值进行空间整合,得到不同时空尺度的韧性评价结果; 步骤S1进一步为: S11、读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依次进行辐射校正处理、几何校正处理和大气校正处理,得到校正后的遥感影像; S12、基于校正后的遥感影像,构建初级分类模型并进行分类,得到初级分类结果;读取其中的城市用地数据,进行分块、数据增强、标准化和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得到精细分类模型;据此对初级分类结果中的城市用地进行二次分类,得到精细分类结果; S13、读取POI数据,进行坐标重复性检查、删除重复点位、功能分类标注和空间分布分析,得到POI密度数据; S14、基于精细分类结果和POI密度数据,进行数据叠加、POI点密度计算、主导功能类型计算和城市用地划分,得到细分类结果; S15、基于细分类结果,构建层次分析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类下垫面功能权重值; 步骤S3进一步为: S31、读取管网GIS数据,构建一维管网模型;读取河道数据,构建一维河道模型;读取地表覆盖数据,构建二维地表模型;基于研究区域的地形数据,将一维管网模型、一维河道模型和二维地表模型进行耦合,生成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 S32、基于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计算步长数据和间隔数据;结合预先存储的设计降雨数据和细分类结果进行模型计算,得到网格淹没水深数据和网格淹没时间数据; S33、基于网格淹没水深数据和网格淹没时间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测、剔除异常记录、时空连续性分析和数据平滑处理,得到校正后的网格淹没数据; 步骤S4进一步为: S41、基于网格淹没数据和网格单元耐受能力值,计算系统性能,提取性能开始下降时刻、性能最低点时刻和性能恢复结束时刻,得到系统性能特征时刻数据;其中系统性能的取值范围为0-1; S42、基于系统性能特征时刻数据,提取性能最低值,计算备用排涝设施启用前后的性能差值和恢复性值,组合形成韧性特性值集合。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其通讯地址为: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223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