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云电乐享科技有限公司李峰获国家专利权
买专利卖专利找龙图腾,真高效! 查专利查商标用IPTOP,全免费!专利年费监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龙图腾网获悉成都云电乐享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一种社区微电网储能调度方法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权,本发明授权专利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授权公告号为:CN119010039B 。
龙图腾网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在2025-06-24发布的发明授权授权公告中获悉:该发明授权的专利申请号/专利号为:202411126407.9,技术领域涉及:H02J3/06;该发明授权一种社区微电网储能调度方法是由李峰;梁猛润;李林设计研发完成,并于2024-08-16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
本一种社区微电网储能调度方法在说明书摘要公布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社区微电网储能调度方法,涉及微电网储能技术领域,通过需求调研、数据采集、储能系统和用电系统对接及设备远程控制、微电网调度的全流程管理,有效实现了社区内部不同用电需求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通过错峰调度、应急调度、削峰平谷调度、其他智能化调度等方法,不仅针对性的满足不同的用电需求,还能降低社区电网整体的用电波动,化解社区电网风险,利用峰谷电差价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合理的用电调度和储能调度,可以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电压波动和电网故障的发生,通过储能设施的管理与调度,可以更好地整合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本发明授权一种社区微电网储能调度方法在权利要求书中公布了:1.一种社区微电网储能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用电需求模式类型的分析:通过调研、实地走访和勘察,确认目标社区各用电需求模式,并获取各用电需求模式对应的用电负荷量与紧迫程度、稳定性程度,进而分析各用电需求模式对应的用电需求模式类型; 步骤二、储能设施增加的判断:获取历史周期中各用电需求模式类型在各时段对应的尖峰负荷值、尖峰负荷时长和负荷波动幅度,分析得到历史周期中各用电需求模式类型在各时段对应的用电负荷评估系数,进而判断未来周期是否需要增加储能设施; 步骤三、用电调度的分析:采用物联网智能采集与社区总变压器连接,将各用电设施的管理系统统一接入社区微电网平台,若未增加储能设施,当目标社区某时段用电负载不足时,进而对目标社区该时段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参数调度值进行分析,并将该时段该用电设施的按照对应的用电需求参数调度值进行调度; 所述对目标社区该时段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参数调度值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D1、目标社区某时段用电负载不足时,根据系统设定的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对应的基础权重,为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分配相应的权重值,并根据负载不足时的降低幅度公式:降低幅度=1-权重值2,计算得到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对应的降低幅度; D2、并将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对应的降低幅度与数据库中各用电需求参数调度值对应的降低幅度进行对比,若某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对应的降低幅度与数据库中某用电需求参数调度值对应的降低幅度相同,则将数据库中该用电需求参数调度值作为该时段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参数调度值; D3、将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对应的降低幅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进而将该时段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参数调度值按照降低幅度的顺序进行优先级的调度; D4、目标社区某时段用电负载不足时,且新能源汽车充电负荷用量大时,社区微电网通过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对充电桩用电错峰调控,将大部分充电时间推迟到夜间和凌晨时段; 步骤四、削峰平谷调度的分析:若增加储能设施,将各储能设施接入社区微电网平台,当目标社区某时段用电负载不足时,则按照步骤三的用电调度的分析来对目标社区该时段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参数调度值进行分析,并对该时段的储能设施进行削峰平谷调度进行分析; 所述对该时段的储能设施进行削峰平谷调度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E1、当目标社区某时段用电负载不足时,则各储能设施需要进行放电,各储能设施按照各用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参数调度值,来对该时段各用电设施的进行放电调度; E2、当目标社区某时段用电负载正常时,则各储能设施需要进行充电,获取当前周期中各时段用电负载正常时对应的充电费用,并将当前周期中各时段用电负载正常时对应的充电费用案子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得到当前周期中充电费用最低的各时段,进而将各储能设施在当前周期中充电费用最低的各时段进行充电。
如需购买、转让、实施、许可或投资类似专利技术,可联系本专利的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成都云电乐享科技有限公司,其通讯地址为: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万安街道麓山大道二段1201号20栋30楼3026号;或者联系龙图腾网官方客服,联系龙图腾网可拨打电话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龙图腾网”。
1、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力求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数据的最终完整性和准确性。
2、报告中的分析和结论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职业理解,仅供参考使用,不能作为本公司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依据或者凭证。